很愛逛老街 感覺老街的氛圍 令人心境沉澱 不需要太多華麗的包裝 卻讓人細數以往繁華的盛況



大年初一 和公公婆婆搭捷運一起到萬華走走



大家都想討個好彩頭 所以龍山寺裡裡外外都被虔誠的信眾包圍



越是人群聚集的地方 除了叫賣的小販外 另也會看見街頭藝人賣力的演出,展現台灣旺盛的生命力



萬華古稱《 艋舺》其名源自於(莽葛)或(文甲) 為平埔凱達格蘭族之音譯

1709年 陳賴章率領福建鄉民移居至此 見到舟木蝟集 便以〈Mankah〉艋舺稱之 而西元1920年日人將臺北改制為臺北州

施行地方制度 將「艋舺」改為「萬華」 取其 「萬年均能繁華」之意









說起臺北的繁榮始於萬華 一點也不為過 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正是最好的証明 

在當年連小小娃兒都能朗朗上口 今日的貴陽街二段更是 臺北市的第一條大街 當年凱達格蘭平埔族駕著獨木舟 

在此與漢人大量交易蕃薯 因而又稱為蕃薯市街 當時熱絡的商業行為 也造就了今日的繁榮「臺北 」



昔日艋舺人慣常以祖先開拓艋舺的事蹟為傲 因而同宗同鄉的意識特別強烈 所以排他性也特別強

清咸豐三年的「同安械鬥」和咸豐九年的「漳泉械鬥」發生慘烈的對立衝突以致居住在八甲庄(今昆明街、貴陽街二段)

的同安人被驅趕到大稻埕發展 幾次火併下來 艋舺市況日趨凋敝 這也是艋舺後來沒落的主因之




最近因為剝皮寮成為 國片「艋舺」的拍攝地點 讓逐漸為世人所遺忘的老街又恢復以往熱絡的景象



剝皮寮乃因
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 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 現鄰近康定路、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 則因早期發展

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土炭市」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 擁有不少精緻
洋樓房屋 該街道約成形於1850年代的台灣

清治時期
而自清朝至今 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 













這種童玩 有點類似現在的「大富翁」



牆壁上可愛的塗鴉 原子小金剛也騎單車逛老街

















鹹蛋超人演奏二胡 為古早味注入新脈動















人客,燒A鹹粥,趕緊來喔~~











想來碗切仔麵和一盤魯味嗎? 





原來以前也有恐怖片ㄛ















後來到西門町的紅樓 可惜大年初一休館,下次再造訪囉!







另一個街頭藝術家

希望台灣的老街都能永久保存 以傳承後代世人美麗福爾摩沙的演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甜蜜三加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4) 人氣()